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3:30:40  浏览:99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办法的通知

宛政[2007]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从2007年9月1日起施行。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南阳市人民政府
二 ○○ 七年八月四日

南阳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准入,是指对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经检测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销售;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销售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销、监管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分品种、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原则进行。
  南阳市中心城区从2007年9月1日起,首先对蔬菜、水果实行市场准入制度;2008年1月1日起对畜产品、水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2008年7月1日起对粮食实行市场准入制度;2009年1月1日起,对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认证目录上所有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各县市城区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应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对全市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进行查处,统一收集汇总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消费预警,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事件。
  市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分别协调指导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干果)市场准入工作。市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粮食、物价、环保、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的有关工作。
  宛城区、卧龙区、高新区负责辖区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量贩农产品检测结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农贸市场、超市、量贩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有争议检测结果进行复检和仲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进行查处。
  畜产品检测由市畜牧局检测机构负责,检测结果定期报送市农业局汇总;水产品、林产品、粮食产品和畜牧局检测机构不能检测的畜产品等可委托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第五条 凡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 ,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 ,不得销售 :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 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
  (二)农药 、 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 、 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
  (四)使用的保鲜剂 、 防腐剂 、 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 ;
  (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
  第六条 根据质量认证情况 ,所有入市的农产品采取 “ 凭证入市免检 、 索证抽检和现场检测 ” 三种不同方法 ,进入市场销售 。
  (一)凭证入市免检 。经具有认证资格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包括无公害农产品 、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实行入市免检制度 ,凭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直接进入市场销售 。
  (二)索证抽检 。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 ,凭产地认定证书和产品检测合格证明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 ;无产品检测合格证明的 ,进行现场检测 ,合格的可进入市场销售 。
  (三)现场检测 。未取得认证或认定的农产品 ,实行逢进必检制度 。每天由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检测 ,检测合格的 ,准予进入市场销售 。
  第七条 实行农产品质量公示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 、 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 ,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 ,每天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标明每种农产品的产地 、 采收日期 、 质量等级 、 销售价格等内容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周公布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 。
  第八条 实行重点消费场所农产品质量承诺制度 。星级以上宾馆 、 饭店及学校 、 幼儿园等集体食堂必须购买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或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 ,并就所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向消费者作出承诺 。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经销实体对宾馆 、 饭店 、 学校 、 幼儿园等集体食堂实行集中配送 。
  第九条 实施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 。按照 《 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 》 的规定 ,经认证的农产品应当实行包装销售 。在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标明产品的品名 、 产地 、 生产者 、 生产日期 、 保质期 、 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 。
  农产品在包装 、 保鲜 、 贮存 、 运输中所使用的保鲜剂 、 防腐剂 、 添加剂等材料 ,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 。
  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产品 ,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
  第十条 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 ,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 、 加工 、 运输 、 储藏(保鲜) 、 销售等各个环节登记制度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 、 来源 、 用法 、 用量和使用 、 停用的日期及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农产品销售者在购进农产品时应当索要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并向农产品购买者出示有关农产品质量的证明 。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查询 、 产品流向可追踪 、 质量安全责任可追究的目标 。
  第十一条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 。市城区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 农贸市场 、 大型超市应当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或检测点 ,完善检测检验制度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加强检测检验档案资料的管理 。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 ,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
  第十二条 严格监督检查制度 。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的有关规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负责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 ,可以对生产 、 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 ,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 ,查阅 、 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 。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有权查封 、 扣压 。农产品生产者 、 销售者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4小时内申请复检 。因检测结果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
  第十三条 实行举报奖励制度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的行为进行检举 、 揭发和控告 。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 、 揭发和控告后 ,应当及时处理 。对有重大问题的举报和揭发 ,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 。
  第十四条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各 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 ,结合本地实际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支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鼓励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和农产品协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申报产品认证 ,推行标准化生产 。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对无公害基地农民的培训工作 ,提高基地农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水平 。
  第十五条 强化执法监督 ,加大对农业投入品 、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要严格种子 、 农药 、 肥料 、 兽药 、 饲料 、 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 ,依法加强监管 ;严格执行国家对禁用 、 限用的农药 、 兽药 、 鱼药的有关规定 ,对生产 、 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要依法严肃查处 ;严厉打击制售 、 使用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 、 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测 ,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
  第十六条 加快标准化市场建设 。农贸市场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现有的农贸市场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实施标准化改造 。新建的农贸市场必须建有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为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创造条件 。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工作 ;各县 ,(市 、 区)应当尽快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建设 ,具体负责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 农产品批发市场 、 销售市场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对生产 、 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检测 。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
  第十八条 鼓励发展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经营实体 。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兴办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店和连锁店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 ,完善服务网络 ,实行产销一体化服务 。
  第十九 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经费 ,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财政投入 。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 ,保证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县(市 、 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检测体系建设 。
  第二十条 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要采用多种形式 ,通过广播 、 电视 、 报刊等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意义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 、 生产技术规程 、 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增强农产品生产者 、 经销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 、 支持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良好氛围 。
  第二十一条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检不得收取费用 ,抽取的样品不得超过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数量 。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 ,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当前林区盗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及对策

王金锋 余新英


  盗伐林木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伐森林或其它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和林木的所有权。这类犯罪在国有林区刑事犯罪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盗伐林木案件有增无减,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盗伐数量之大、参与人之多、参与人员之复杂、危害之严重都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这一严峻的事实,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有森林资源,而且对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使国家的森林资源免遭破坏,是摆在各级领导以及司法机关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必须引导起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盗伐林木犯罪案件的特点以及遏制对策进行初浅的探索,为其治理提供参考。
  通过近几年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盗伐林木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在林区的盗伐林木案件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归纳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由单独作案向内外勾结联手作案发展。随着国家对林业木材生产政策的调整,林区木材生产由原来的段队组织生产转变为委托个人承包经营,木材生产作业点超过300多个,遍布整个林业局施业区,给生产、林政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些不法分子看有空可钻,利用一切关系或不惜送礼想方设法搞到木材生产承包经营权,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以合法的身份干着非法的勾当,他们随意加大采伐强度,改变采伐方式,多采、滥采、随心所欲,肆无忌惮。为了获取暴利,他们勾结一些木材商贩,共同贿赂握有木材生产、运输、销售、检查、稽查权的公职人员,使盗伐、运输畅通无阻,形成了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产、供、运、销”一条龙的盗伐林木的严密组织。
  二是主犯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从犯多是临时雇佣人员。盗伐林木的组织者在实施盗伐林木过程中均不到盗伐现场,到现场的都是一些临时雇佣者去具体实施,这些雇佣者都是外地盲目流入林区的无业人员,住址不清,身份不明。他们只负责将木材伐倒,运到指定地点,再由负责运输的人组织将木材运到事先联系好的木材加工厂,各环节分工明确,单线联系,案发后,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就造成了整个案件证据缺乏,或是木材来源不清,或是木材去向不明,使案件难以定罪处罚。
  三是行政执法人员直接参与盗伐林木犯罪。一些盗伐林木的犯罪分子为了寻求一种保护,和行政人员(包括公安、林政检查站、林政稽查、林政管护人员)勾结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这类犯罪分子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作案前安排周密、谨慎,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难被发现,一旦被发现,他们就把非法行为说成是行政执法行为,欺骗各级领导。即使被识破,大多数案件都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诉讼,因此这类犯罪危害性极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分析了盗伐林木案件的特点之后,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预防和遏制盗伐林木案件的发生。
  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规范木材的加工和销售。企业内部要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约机制,规范木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的管理,木材生产委托经营应严格限制承包人的资格条件,即懂生产、懂管理、懂法规的企业内部人员。清理整顿木材加工厂点,原则上在山上林场不设立木材加工厂,山上生产的木材一律运贮木厂。木材销售由统一的专业销售部门专门负责,取消山场地拨销售,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杜绝盗伐者将木材在山场就地卖给木材加工厂,也可以避免木材加工厂以购买地拔材为名大量收购盗伐的林木,减少盗伐林木案件的发生,使林区的木材产、供、销逐步步入正轨。
  二是要加强执法打击力度。面对盗伐林木案件日益上升的趋势,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在查处盗伐林木案件过程中,要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快立、快捕、快诉、快判。检察机关应加强监督力度,对在办案中徇私舞弊的政法干警要坚决查办、彻底扭转以罚代刑的局面,不断提高执法不平。对参与作案的政法干警、行政执法人员也要坚决查办,切忌官官相护,大案化小、小案化了。
  三是要严肃政纪,整顿行政执法队伍。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林政、检查站、林政稽查、林场管护队)担负着全局的行政执法任务,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水平。因此,人事变化在用人上要严格掌握标准,严把进人关,杜绝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将有事业心、作风正派,公正执法的人选派到领导岗位,要对目前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严肃整顿,对有劣迹或直接参与作案的,或为作案提供保护的要坚决清除。以保证行政执法队伍的纯洁、廉政、高效。
  总之,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势在必行,这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省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 王金锋 余新英


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安府办发〔2009〕34号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顺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已经2009年3月2日第56次市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安顺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安市发[2006]26号文)要求,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筹措1000万元设立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含(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切实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支持和扶持,大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有效发挥专项资金的宏观导向和激励作用,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主要用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全市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总量扩张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招商引资与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相结合,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条 管理方式:专项资金由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共同管理。市经贸委负责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申报、评审和相关奖励、补助的确认。市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估。

第二章 专项资金的安排原则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各方监督。

  第四条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做大,工业企业招商引资,规模企业做强,小企业进规模及企业上市工作;技术进步与品牌创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引进等五个方面。

第三章 专项资金的奖励、补助范围、种类和标准

  第五条 做大产业基地、工业园区专项资金奖励范围及标准:

  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20亿元以上(含20亿元)、入库税金达到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奖励5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入库税金首次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奖励2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入库税金首次达到2500万元的创业园区奖励10万元。奖金奖励给所在地领导班子和基地(园区)领导班子成员。

第六条 工业招商引资奖励范围及标准:

  当年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当年增幅在50%以上、且在全市排名前两位的县区(含开发区),分别奖励招商引资主要人员、单位(部门)10万元和8万元。

  第七条 技术进步与品牌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奖励范围及标准,奖励资金由所在县区和市级按税收分成比例共同承担。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高科技孵化项目,经市专家评审小组认定,可及时申请补助资金。每个单体项目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经费补助,在项目认定后一个月内到位。对被认定为省级专利新产品且当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每个项目给予企业5万元的奖励。对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按项目投资额和技术含量在市区综合排名前5位的,每个项目给予企业5万元补助。

  2.加大工业企业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经核准或备案且列入当年省市重点技改项目计划,当年实际投资额在全市排名前5位的项目,每个项目给予企业20万元资金补助;排名6-10位的,每个项目给予企业10万元资金补助。

  3.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重点奖励企业实施ERP项目和网上营销项目。对当年培育的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经专家组验收合格的,按每个项目5万元标准对企业予以补助。

  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和5万元。对通过省级鉴定且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或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每个产品或技术补助企业5万元。

  5.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20万元;对新获得贵州省出口名牌产品、或贵州省名牌产品、或贵州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

  第八条 规模企业做强、小企业进规模及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奖励范围及标准:

  1.对依法纳税的年销售收入(指开票销售收入,下同)首次达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1亿元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4万元、6万元和10万元;超过5亿元的,每上一个1亿元台阶,再奖励10万元。奖金奖励给企业经营层,其中50%奖励给企业主要负责人。

  2.对当年入库税金(消费税除外,下同)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2亿元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4万元、6万元、10万元、15万元、30万元、60万元;超过2亿元的,每新增1亿元再奖励10万元。奖金奖励给企业经营层,其中50%奖励给企业主要负责人。

  3.对首次在境内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奖励金额的50%奖励给企业主要负责人。

  4.对列入进规模企业的培育对象,年销售收入在全市进规模企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排名6-10位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奖金奖励给企业经营层。

  第九条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奖励范围及标准:

  1.对单位产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以上,且节能技术改造投资在全市排名前3位的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每户企业5万元。

  2.对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且目标责任状完成率在全市排名前两位的县区,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

  第十条 人力资源开发、引进专项资金补助、奖励范围及标准:

  1.每年安排专项培训经费30万元,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经贸委共同掌握使用,主要用于组织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等活动。支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对经过市委企业工委、市经贸委备案确认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补助50%培训费用。

  2.鼓励企业从市外引进工业主导产业的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可给予资金补助。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核和拨付

  第十一条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按企业所在地向当地经贸、财政部门申报,集中上报市经贸委和市财政局,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贸委和市财政局申报。

  第十二条 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组织相关专家对上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并对有关项目进行实地核查。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与实地核查情况,市财政局和市经贸委提出当年的奖励方案报市政府研究批准后,及时予以兑现。

  第十三条 本专项资金对同一个企业的同一种性质项目原则上不重复安排。已获得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奖励或补助的,本专项资金不再重复奖励或补助(国家和省文件规定需要地方配套奖励或补助的除外)。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十四条 建立公示制度。对拟奖励或补助的企业、项目或产品,在兑现前公示三天,接受各方评议。对有异议并经调查核实不符合条件的,取消资格。

  第十五条 建立检查制度。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组织相关部门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监督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监察局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虚报项目等行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或追回专项资金的处理。中介机构违规出具虚假证明的,除取消其材料的证明资格外,通报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行政责任。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对获奖单位或个人,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用等价的实物奖励。

  第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委、市财政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已出台文件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