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及抽样调查方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22:02:13  浏览:80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及抽样调查方案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及抽样调查方案的通知
1993年5月28日,交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黑龙江航运管理局: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业运输发展状况,加强宏观调控和检查社会运输量计划执行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交通部统工字(1992)239号《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和交通部、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工作规定》(第36号令)的要求,我部在商国家统计局并征求各省(市)交通厅(局)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同时,我部组织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省(市)交通厅(局)和西安公路学院、上学海运学院等九单位组成汽车、拖拉机、水路运输社会运输量抽样调查统计课题组,经反复调查研究和方案论证,提出了《汽车运输抽样调查方案》、《拖拉机运输抽样调查方案》、《水路运输抽样调查方案》,并征求了部分省(市)交通部门意见。
现将《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和《汽车运输抽样调查方案》、《拖拉机运输抽样调查方案》、《水路运输抽样调查方案》印发你们,自一九九三年六月起试行。鉴于抽样调查的范围由载货汽车扩展到其它机动车和拖拉机,由公路运输扩展到水路运输,由货物运输扩展到旅客运输,工作量增加较大,各地要加强对行业统计和抽样调查工作的领导,妥善安排人员,以利工作的全面展开。
请将试行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一: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试 行)
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目录
--------------------------------------------------------------
表 号 | 表 名 |报告期别|报出日期 |受表单位
----------|------------------|--------|----------|--------
交行统1表|公路运输工具拥有量| 年报 |2月10日|交通部
----------|------------------|--------|----------|--------
交行统2表|水路运输工具拥有量| 年报 |2月10日|交通部
----------|------------------|--------|----------|--------
| | 年报 |2月10日|
交行统3表|公路客、货运输量 | |----------|交通部
| |半年报 |7月31日|
----------|------------------|--------|----------|--------
| | 年报 |2月10日|
交行统4表|水路客、货运输量 | |----------|交通部
| |半年报 |7月31日|
--------------------------------------------------------------
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报表制度说明
1.统计范围
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范围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从事公路、水路营业性客、货运输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非营业性客、货运输的单位、个人(联户),不论其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如何,均纳入统计范围;军事部门从事营业性运输的,也纳入统计。但不包括:(1)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接送本单位职工上下班班车、机关小客车或其他运输工具的城市内运输;(2)旅游部门在水库、湖泊主要从事旅游活动的水路旅客运输;(3)城市内轮渡、公路渡口汽渡、工程船及特种用途的工作船运输;(4)从事农业、渔业生产的车船运输;(5)不产生运输量的八种车(公路养护、车辆修理、卫生救护、公安消防、城市环卫、邮政运输、地质勘探、输配电线路建设和维护车)。
本制度中营业性运输的范围暂定为:在运输管理部门办理有关营业性运输手续,领取营运证的运输。
2.凡本制度涉及的有关部门都应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的表式、填报内容、计算方法、统计范围口径和填报目录,认真组织实施,及时准确报送统计资料。
3.本制度中各项指标一律取整数,整数后第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4.报表要用钢笔填写或微机打印。字迹要清楚,书写要规范,填报单位要在表头加盖公章。
公路运输工具拥有量
表 号:交行统1表
制表机关:交通部
填报单位: 19 年 批准文号:交计发(1993)559号
------------------------------------------------------------------------------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算|序 | ------|----------|----------------------
指 标 | | |总|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位|号 | | |合计| |合计| | |军车
|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甲 |乙 |丙 |1|2 |3 |4 |5 |6 |7 |8
--------------------|----|----|--|----|----|----|----|----|----|----
一、汽车合计 |辆 |1 | | | | | | | |
--------------------|----|----|--|----|----|----|----|----|----|----
1.载客汽车 |辆 |2 | | | | | | | |
--------------------|----|----|--|----|----|----|----|----|----|----
|客位|3 | | | | | | | |
--------------------|----|----|--|----|----|----|----|----|----|----
其中:大型 |辆 |4 | | | | | | | |
--------------------|----|----|--|----|----|----|----|----|----|----
|客位|5 | | | | | | | |
--------------------|----|----|--|----|----|----|----|----|----|----
2.载货汽车 |辆 |6 | | | | | | | |
--------------------|----|----|--|----|----|----|----|----|----|----
|吨位|7 | | | | | | | |
--------------------|----|----|--|----|----|----|----|----|----|----
(1)普通载货汽车|辆 |8 | | | | | | | |
--------------------|----|----|--|----|----|----|----|----|----|----
|吨位|9 | | | | | | | |
--------------------|----|----|--|----|----|----|----|----|----|----
其中:大型 |辆 |10| | | | | | | |
--------------------|----|----|--|----|----|----|----|----|----|----
|吨位|11| | | | | | | |
--------------------|----|----|--|----|----|----|----|----|----|----
内:重型 |辆 |12| | | | | | | |
------------------------------------------------------------------------------
续上表
------------------------------------------------------------------------------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算|序 | ------|----------|----------------------
指 标 | | |总|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位|号 | | |合计| |合计| | |军车
|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甲 |乙 |丙 |1|2 |3 |4 |5 |6 |7 |8
--------------------|----|----|--|----|----|----|----|----|----|----
|吨位|13| | | | | | | |
--------------------|----|----|--|----|----|----|----|----|----|----
(2)专用载货汽车|辆 |14| | | | | | | |
--------------------|----|----|--|----|----|----|----|----|----|----
|吨位|15| | | | | | | |
--------------------|----|----|--|----|----|----|----|----|----|----
二、其他机动车 |辆 |16| | | | | | | |
--------------------|----|----|--|----|----|----|----|----|----|----
三、人力、畜力车 |辆 |17| | | | | | | |
--------------------|----|----|--|----|----|----|----|----|----|----
四、轮胎式拖拉机 |辆 |18| | | | | | | |
--------------------|----|----|--|----|----|----|----|----|----|----
|吨位|19| | | | | | | |
------------------------------------------------------------------------------
交行统1表填表说明
一、机动车类型划分按以下标准执行。
1.大型汽车:
载货汽车 标识吨位 4吨以上。
载客汽车 标识客位 30座以上。
2.中型汽车:
载货汽车 标识吨位 2吨以上至4吨。
载客汽车 标识客位 16--30座。
3.小型汽车:
载货汽车 标识吨位 2吨及以下。
载客汽车 标识客位 15座及以下。
重型载货汽车是指载重标识吨位 8吨及以上。

二、普通载货汽车:是指只有一般构造的拦板式及平板式货运汽车,包括自卸车半挂车等。
三、专用载货汽车:是指具有特殊构造和专门用途的货运汽车,如冷藏车、罐车、集装箱车、散装水泥车、活畜运输车等。
四、普通载货汽车、专用载货汽车的吨位数,应为载重量吨即标记吨位;载客汽车的客位数为标记客位。
五、其他机动车:是指汽车、轮胎式拖拉机及摩托车以外的机动车辆,如简易机动车、三轮汽车、电车等。
水路运输工具拥有量
表 号:交行统2表
制表机关:交通部
填报单位: 19 年 批准文号:交计发(1993)559号
--------------------------------------------------------------------------------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 算|序 | ------|----------|----------------------
指 标 | | |总|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 位|号 | | |合计| |合计| | |军船
|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甲 | 乙 |丙 |1|2 |3 |4 |5 |6 |7 |8
--------------------|------|----|--|----|----|----|----|----|----|----
一、机动船 艘数 | 艘 |1 | | | | | | | |
--------------------|------|----|--|----|----|----|----|----|----|----
总吨 |吨位 |2 | | | | | | | |
--------------------|------|----|--|----|----|----|----|----|----|----
总载重量 |吨位 |3 | | | | | | | |
--------------------|------|----|--|----|----|----|----|----|----|----
净载重量 |吨位 |4 | | | | | | | |
--------------------|------|----|--|----|----|----|----|----|----|----
载客量 |客位 |5 | | | | | | | |
--------------------|------|----|--|----|----|----|----|----|----|----
标准箱位 |TEU|6 | | | | | | | |
--------------------|------|----|--|----|----|----|----|----|----|----
功率 |千瓦 |7 | | | | | | | |
--------------------|------|----|--|----|----|----|----|----|----|----
1.客船艘数 | 艘 |8 | | | | | | | |
--------------------|------|----|--|----|----|----|----|----|----|----
总吨 |吨位 |9 | | | | | | | |
--------------------|------|----|--|----|----|----|----|----|----|----
载客量 |客位 |10| | | | | | | |
--------------------|------|----|--|----|----|----|----|----|----|----
标准箱位 |TEU|11| | | | | | | |
--------------------|------|----|--|----|----|----|----|----|----|----
功率 |千瓦 |12| | | | | | | |
--------------------|------|----|--|----|----|----|----|----|----|----
2.客货船艘数 | 艘 |13| | | | | | | |
--------------------|------|----|--|----|----|----|----|----|----|----
总吨 |吨位 |14| | | | | | | |
--------------------|------|----|--|----|----|----|----|----|----|----
总载重量 |吨位 |15| | | | | | | |
--------------------|------|----|--|----|----|----|----|----|----|----
净载重量 |吨位 |16| | | | | | | |
--------------------|------|----|--|----|----|----|----|----|----|----
载客量 |客位 |17| | | | | | | |
--------------------------------------------------------------------------------
续上表
--------------------------------------------------------------------------------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 算|序 | ------|----------|----------------------
指 标 | | |总|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 位|号 | | |合计| |合计| | |军船
|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甲 | 乙 |丙 |1|2 |3 |4 |5 |6 |7 |8
--------------------|------|----|--|----|----|----|----|----|----|----
标准箱位 |TEU|18| | | | | | | |
--------------------|------|----|--|----|----|----|----|----|----|----
功率 |千瓦 |19| | | | | | | |
--------------------|------|----|--|----|----|----|----|----|----|----
3.货船艘数 | 艘 |20| | | | | | | |
--------------------|------|----|--|----|----|----|----|----|----|----
总吨 |吨位 |21| | | | | | | |
--------------------|------|----|--|----|----|----|----|----|----|----
总载重量 |吨位 |22| | | | | | | |
--------------------|------|----|--|----|----|----|----|----|----|----
净载重量 |吨位 |23| | | | | | | |
--------------------|------|----|--|----|----|----|----|----|----|----
标准箱位 |TEU|24| | | | | | | |
--------------------|------|----|--|----|----|----|----|----|----|----
功率 |千瓦 |25| | | | | | | |
--------------------|------|----|--|----|----|----|----|----|----|----
4.拖船艘数 | 艘 |26| | | | | | | |
--------------------|------|----|--|----|----|----|----|----|----|----
总吨 |吨位 |27| | | | | | | |
--------------------|------|----|--|----|----|----|----|----|----|----
功率 |千瓦 |28| | | | | | | |
--------------------|------|----|--|----|----|----|----|----|----|----
二、驳船艘数 | 艘 |29| | | | | | | |
--------------------|------|----|--|----|----|----|----|----|----|----
净载重量 |吨位 |30| | | | | | | |
--------------------|------|----|--|----|----|----|----|----|----|----
载客量 |客位 |31| | | | | | | |
--------------------|------|----|--|----|----|----|----|----|----|----
标准箱位 |TEU|32| | | | | | | |
--------------------|------|----|--|----|----|----|----|----|----|----
三、帆船艘数 | 艘 |33| | | | | | | |
--------------------|------|----|--|----|----|----|----|----|----|----
净载重量 |吨位 |34| | | | | | | |
--------------------|------|----|--|----|----|----|----|----|----|----
载客量 |客位 |35| | | | | | | |
--------------------------------------------------------------------------------
交行统2表说明
一、船舶拥有量用艘数、总吨、总载重量、净载重量、载客量、标准箱位功率表示,其计算单位分别为:艘、吨位、客位和千瓦。内河船舶免报总吨和总载重量。
1.总吨:是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船舶吨位丈量公约的有关条款确定船舶吨位的一种计量单位。它以船舶容积每2.83立方米(或100立方英尺)为一吨。
2.总载重量:指船舶达到满载吃水线时所能载运的最大载重吨位数。
总载重量=满载排水量--空船排水量
3.净载重量:亦称定额载重量。是指船舶用于载运货物的定额吨位数。
净载重量=总载重量--燃物料--淡水等给养--船舶常数
4.载客量:指船舶用于载运旅客的载客定额数。不包括船员自用的铺位。
船舶常数:是指船舶在营运中,污水沟残留的污水、压水舱中残留的压舱水和船壳寄生物等。
5.标准箱位:指设有转锁装置,专用于运载国际集装箱的箱位,以“TEU”表示。“TEU”是“折合20英尺标准箱”的英文缩写语。
6.功率:指机动船舶主机的额定功率,以千瓦表示。
1千瓦=1.3596马力
船舶的总吨、总载重量、载客量、标准箱位及功率数,一律以船舶登记证书上记载的数字为准。
二、机动驳和挂桨机船应统计在机动船中。
三、此表及运输量表(交行统4表)按总计、内河、沿海、远洋四页填报。
公路客、货运输量
表 号:交行统3表
19 年 制表机关:交通部
填报单位:
批准文号:交计发(1993)559号
----------------------------------------------------------------------------------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 算|序 | ------|----------|----------------------
指 标 | | |总|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 位|号 | | |合计| |合计| | |军车
|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甲 | 乙 |丙 |1|2 |3 |4 |5 |6 |7 |8
--------------------|--------|----|--|----|----|----|----|----|----|----
一、客运量合计 | 万人 |1 | | | | | | | |
--------------------|--------|----|--|----|----|----|----|----|----|----
1.汽车 | 万人 |2 | | | | | | | |
--------------------|--------|----|--|----|----|----|----|----|----|----
2.其他机动车 | 万人 |3 | | | | | | | |
--------------------|--------|----|--|----|----|----|----|----|----|----
3.人力畜力车 | 万人 |4 | | | | | | | |
--------------------|--------|----|--|----|----|----|----|----|----|----
二、旅客周转量合计 |万人公里|5 | | | | | | | |
--------------------|--------|----|--|----|----|----|----|----|----|----
1.汽车 |万人公里|6 | | | | | | | |
--------------------|--------|----|--|----|----|----|----|----|----|----
2.其他机动车 |万人公里|7 | | | | | | | |
--------------------|--------|----|--|----|----|----|----|----|----|----
3.人力畜力车 |万人公里|8 | | | | | | | |
--------------------|--------|----|--|----|----|----|----|----|----|----
三、货运量合计 | 万吨 |9 | | | | | | | |
--------------------|--------|----|--|----|----|----|----|----|----|----
1.汽车 | 万吨 |10| | | | | | | |
--------------------|--------|----|--|----|----|----|----|----|----|----
2.其他机动车 | 万吨 |11| | | | | | | |
--------------------|--------|----|--|----|----|----|----|----|----|----
3.人力畜力车 | 万吨 |12| | | | | | | |
--------------------|--------|----|--|----|----|----|----|----|----|----
4.轮胎式拖拉机 | 万吨 |13| | | | | | | |
--------------------|--------|----|--|----|----|----|----|----|----|----
四、货物周转量合计 |万吨公里|14| | | | | | | |
--------------------|--------|----|--|----|----|----|----|----|----|----
1.汽车 |万吨公里|15| | | | | | | |
--------------------|--------|----|--|----|----|----|----|----|----|----
2.其他机动车 |万吨公里|16| | | | | | | |
--------------------|--------|----|--|----|----|----|----|----|----|----
3.人力畜力车 |万吨公里|17| | | | | | | |
--------------------|--------|----|--|----|----|----|----|----|----|----
4.轮胎式拖拉机 |万吨公里|18| | | | | | | |
----------------------------------------------------------------------------------
水路客、货运输量
表 号:交行统4表
制表机关:交通部
填报单位: 19 年 批准文号:交计发(1993)559号
----------------------------------------------------------------------------
| | |交通部门 | 非交通部门
|计 算|总------|----------|----------------------
指 标 | | |营业| |营业| |营业|个体|
|单 位| | |合计| |合计| | |军船
| |计|性 | |性 | |性 |联户|
--------------------|--------|--|----|----|----|----|----|----|----
8 甲 | 乙 | |1 |2 |3 |4 |5 |6 |7
--------------------|--------|--|----|----|----|----|----|----|----
一、客运量 | 万人 | | | | | | | |
--------------------|--------|--|----|----|----|----|----|----|----
1.轮驳船 | 万人 | | | | | | | |
--------------------|--------|--|----|----|----|----|----|----|----
2.帆船 | 万人 | | | | | | | |
--------------------|--------|--|----|----|----|----|----|----|----
二、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 | | | | | |
--------------------|--------|--|----|----|----|----|----|----|----
1.轮驳船 |万人公里| | | | | | | |
--------------------|--------|--|----|----|----|----|----|----|----
2.帆船 |万人公里| | | | | | | |
--------------------|--------|--|----|----|----|----|----|----|----
三、货运量 | 万吨 | | | | | | | |
--------------------|--------|--|----|----|----|----|----|----|----
1.轮驳船 | 万吨 | | | | | | | |
--------------------|--------|--|----|----|----|----|----|----|----
2.帆船 | 万吨 | | | | | | | |
--------------------|--------|--|----|----|----|----|----|----|----
四、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 | | | | | |
--------------------|--------|--|----|----|----|----|----|----|----
1.轮驳船 |万吨公里| | | | | | | |
--------------------|--------|--|----|----|----|----|----|----|----
2.帆船 |万吨公里| | | | | | | |
----------------------------------------------------------------------------

附件二:汽车运输抽样调查方案(试 行)
1 抽样调查的目的与范围
1.1 目的
为贯彻交通部、国家统计局第36号令《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工作规定》,科学、有效地组织公路社会运输量统计工作,检查社会运输量计划执行情况,按照我国公路运输的现状和特点,制定本方案。
1.2 调查范围与抽样单元
根据交通部、国家统计局第36号部令,抽样调查范围原则上为:从事营业性运输非独立核算单位和从事非营业性运输的单位、私人所拥有的车辆(含汽车、其他机动车辆,但不含不产生运量的公路养护车、车辆修理车、卫生救护车、城市环卫车、公安消防车、邮政运输车、地质勘探
车、输配电线路建设和维护车八种车,下同);即不执行全面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的所有车辆。客(货)车辆各自构成调查总体。对执行全面调查报表制度的车辆,也可使用本方案的方法进行运输量抽样调查。
抽样单元为:单车。
2 调查内容
汽车运输抽样调查主要内容为:客(货)运量、旅客(货物)周转量、运输距离等指标。与运输量有关的其他指标,根据需要,亦可作为抽样调查统计的内容。
3 抽样方法
3.1 抽样方案的类型
本方案采用分层抽样。以省拥有的车辆作为调查总体,省内先按地区分层(地区分层称为大层),大层内再按是否营业性、汽车的标识吨(客)位大小分成子层。
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按吨(客)位大小分层的方法及其代码如下:
地区内货车按营业性质及标识吨位分子层的方法及代码 表1.1
----------------------------------------------------------------------
核定吨位X(吨) | 营业性 | 非营业性
----------------------------|------------------|--------------------
X<2 | 11 | 21
----------------------------|------------------|--------------------
2≤X<4.5 | 12 | 22
----------------------------|------------------|--------------------
4.5≤X<7 | 13 | 23
----------------------------|------------------|--------------------
7≤X≤20 | 14 | 24
----------------------------|------------------|--------------------
X>20 | 15 | 25
----------------------------|------------------|--------------------
其他机动车 | 16 | 26
----------------------------------------------------------------------

注:如果挂车基本上是一车一挂,主车与挂车之间的组合是固定的,那么带挂车吨位可视为主车吨位,分层标识核定吨位按主、挂车吨位之和处理,推算总体时也然。否则,分层标识为主车吨位,推算总体时按主、挂车吨位之和处理。
地区内客车按是否营业性及标识客位分子层的方法及代码 表1.2
----------------------------------------------------------------------
核定客位X(座) | 营业性 | 非营业性
----------------------------|------------------|--------------------
X≤5 | 11 | 21
----------------------------|------------------|--------------------
5<X≤15 | 12 | 22
----------------------------|------------------|--------------------
15<X≤30 | 13 | 23
----------------------------|------------------|--------------------
30<X≤45 | 14 | 24
----------------------------|------------------|--------------------
X>45 | 15 | 25
----------------------------------------------------------------------
3.2 样本量的确定与分配
3.2.1 省内样本量的确定
本方案按照对省的主要指标Y(客、货运量与旅客、货物周转量)的要求精度,首先确定全省样本量,然后在地区层与子层进行分配。
当在95%的置信度下,极限相对误差为10%~20%(视车辆拥有量不同而有所区别),估计层内变异系数不超过1时,在对样本车进行3个工作日或两个车次运输量统计的情况下,省内的最低样本量确定如下:
省汽车最低样本量 表2
--------------------------------------------------------------------
省车辆拥有量(辆) | 最低样本量(辆)
----------------------------------|--------------------------------
N<50000 | 400
----------------------------------|--------------------------------
50000≤N≤100000 | 700
----------------------------------|--------------------------------
N>100000 | 1000
--------------------------------------------------------------------

注:车辆拥有量系指客车、货车的单项车辆数,不是合计数。表2中的最低样本量也分别指客、货汽车所需的最低样本量,不是指合计数。
3.2.2 各层样本量的分配
1)地区层样本量的确定
每个地区的样本量,按各地区车辆占全省车辆数的比重分配。即:若n为省样本量,N、Nh为全省及地区h的车辆拥有量,则地区h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为:
n =nNh/N


2)地区大层内子层的样本量确定
每个地区各子层样本量,按各子层的车辆数及层内标准差的大小进行比例分配或最优分配。即:若地区h第1子层的车辆数为Nh1,调查指标的标准差为Sh1,则该子层的样本量(按最优分配)计算公式为:
n =n Nh2Sh1/∑Nh1Sh1
h1 h
若暂时没有标准差资料,则采用比例分配,计算公式为:
n =n Nh1/Nh
h1 h

3)要求每个子层的最低样本量
为保证精度,子层样本量在按以上原则分配后,要求每个子层
最低样本量为5。凡是达不到此标准者,则取n =5,以此确定每
h1
个吨位层、地区以及全省的实际样本量。
3.3 层内抽样方法
对每个地区按营业性质及标识吨位分成子层后,对各子层建立相应的抽样框。抽样框中的车辆无需按任何标识人为排队,按自然登记顺序即可。在每个子层内按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抽样,抽取所需样本量的样本车辆(为简便起见,子层车辆总数Nh1
与所需样本量n 中的足标省略,分别记为N与n。)。
h1
3.3.1 简单随机抽样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具体步骤如下:
1)从1到N的N个整数中等概率地产生n个不同的随机数。
2)n个随机数对应编号的车即为样本车。
3.3.2 等距抽样
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抽取样本车辆,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抽样距离K
K=N/n
若N/n不是整数,则取K为最接近于N/n的整数。
2)确定随机起点r,在1--K间产生一随机数r。
3)以r为起点,每间隔K确定一辆车为样本车。即编号为r,
+ +
r K,…,r (n--1)K对应的车为样本车。
在各子层抽出样本车后,随即进行编码。方法如下:对每个样
本给出一个七位数编码,前两位数为地区代码,第三位数为营业性
代码,第四位数为吨位层代码(数字参见表1.1和1.2),第五位数
为部门分类代码,最后两位数为子层内样本序号代码,图示为:
样本编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区代码---- | | | |
| | | |
营业性质代码---- | | |
| | |
吨位层代码---- | |
| |
部门分类代码---- |
|
子层内样本序号代码----
注:部门分类仅作事后统计用,不作为分层标识,故子层内样本序号不
需按部门分列。
3.4 地区层内按吨(客)位事后分层方法
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在要求时间内建子层抽样框的地区,在征得省级抽样调查机构同意后,可在地区层内的所有车辆按3.3.1或3.3.2的方法一次抽取样本,为达到与分层抽样相应的精度,其样本量应在分配给该地区的样本量的基础上增加10%。
4 调查方法
4.1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以调查员直接填写调查表的访户调查为主。在个别样本的“调查半径”(调查员办公所在地与样本车业主居住地间的距离)太长或因气候等特殊原因不便访户者,可用发函调查的方式。发函调查样本数占样本总体的比例应尽量少一些。
4.2 调查时间的确定
将每个地区的样本随机(基本)均分为三组称为“样本组”,以A,B,C表示。把样本组分别安排到调查月的上、中、下旬(称为“时间段”),调查访问日(调查员访问业主的日期,由调查员在该时间段内任意确定)前10天内最近三个工作日的运输情况,如果这10天内样本车辆未工作,则调查表中有关指标为零;同时对每辆样本车调查访问日前10天内样本车未工作的天数。对从事长途运输的车辆,若一个车次(车次指车辆完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生产过程;即以上一次货物卸空〈旅客下空〉开始,到本次货物卸空〈旅客下空〉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时间超过3天时,则调查访问日前完成的最近两个车次。
如果调查期为1个月以上,在以后各月中可按顺序变换三个样本组的调查时间段。变换方式如下(以调查期3个月为例):
上旬 中旬 下旬
----------------------------------------→
1 | A B C
|
2 | C A B
|
3 | B C A

4.3 指标解释
有关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5 数据处理程序与方法
5.1 调查表的审核与数据录入
样本车辆调查表收集齐全以后,应逐级进行审核,包括登记的内容是否完整,计算是否正确。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澄清与纠正。
经审核的调查表,以地区为单位按统一的数据库设计要求进行数据录入。为保证录入质量,应按规定的检查程序进行逻辑检查与统计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录入中的问题。经检查后的数据以软盘形式提交给省进行统一汇总与处理。有关数据资料(含软盘)保存5年。
5.2 全省数据汇总
省内统一按规定的公式对样本资料进行汇总,汇总内容主要是:对每个调查指标的推总估计及相应的精度估计。后者以估计量的方差或标准差给出。
数据处理的顺序是:先对每个样本车指标量进行计算,再按子层、地区层,最后对全省进行汇总。地区推总数据资料由省反馈。
5.3 数据处理公式
5.3.1 记号
h,h=1,2,…,L,地区层编号,其中L为省内地区数;
l,l=1,2,…,m,子层编号,其中m为子层数;
i,i=1,2,…,n ,子层内样本车辆编号,其中n 为h 层实际
h1 h1 1
样本量;
N,全省(客或货)车辆总数(总体大小);

Nh,第h地区车辆总数, ∑ Nh=N
h=1

Nh1,第h地区1子层车辆总数, ∑ Nh1=Nh
l=1
y i,样本车辆特定指标值和,X ,样本车辆标记吨位;
hl hli
Yh1,Yh1,h地区1子层指标总量及其估计量;
Yh,第h地区指标总量的估计X ,h1层车辆总吨位;
h1
Y,全省指标总量的估计;
V(·),估计量的方差估计;
----------
S(·)=√ V(·)
5.3.2 每个样本车辆调查月内指标和y 的计算
hli
调查工作日内的指标和
y =--------------------×(1--
hli 调查工作日数
过去10天内未工作日数 调查月内
----------------------)× (1)
10 日历天数
对调查两个车次的样本:
两个车次的指标和 调查期内
y =----------------× (1)′
hli 两个车次日数 日历天数
5.3.3 地区子层内Yh1的估计及其精度估计
样本车平均指标量

-- 1 h1
y =------ ∑ y (2)
h1 n i=1 hli
h1
样本车平均车吨位(客位)

-- 1 h1
X =------ ∑ X (3)
h1 n i=1 hli
h1
--

∧ h1 ∧
Yh1=------X =Rh1Xh1 (4)

不分页显示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

【文号】市政府令[2006]184号
【颁布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6-12-14
【生效日期】2007-02-01
【法律层级】地方规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旅馆业治安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其他以洗浴、计时休息、酒店式公寓等形式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经营场所(以下统称旅馆)。

  第三条 市和区、县公安机关是本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

  旅游、卫生、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应当依法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馆业治安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条 开办旅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对经营场所享有合法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二)旅馆与其所在建筑物中的非旅馆部分之间有隔离设施。

  (三)客房区为独立区域,与旅馆内的娱乐、商业等附属服务设施分隔。

  (四)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利用地下空间开办旅馆的,安全出口直通室外。

  (五)出入口、通道、电梯及其他公共区域有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

  (六)有符合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要求的设备设施。

  (七)有旅客财物、行李保管室或者保险箱(柜)以及其他治安防范设施。

  (八)客房内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禁止在居民住宅地上部分或者利用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的地下三层以及地下三层以下开办旅馆。

  第六条 本市对旅馆业实行特种行业许可制度。

  申请开办旅馆的,申请人应当向开办旅馆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申请《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开办旅馆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企业名称变更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经营场所的产权证明或者租赁使用证明。

  (四)旅馆方位图及其内部平面图。

  (五)公安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明。

  (六)旅馆治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七)旅馆治安保卫负责人、治安保卫人员、登记验证人员的基本情况。

  (八)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区、县公安机关应当自受理许可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对旅馆的开办条件进行实地勘验。对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许可决定,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并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区、县公安机关在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许可决定的,经本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九条 旅馆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等许可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决定变更许可事项之日起的3个工作日内,到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因翻修、改造、扩建、合并等原因改变旅馆原有开办条件的,应当到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重新进行实地勘验。

  第十条 旅馆迁移地址的,应当向新址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重新申请《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十一条 旅馆停业、歇业的,应当在停业、歇业的3个工作日前向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 申请人办理许可手续时,应当如实向公安机关提交有关材料。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由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予以撤销,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十三条 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落实治安管理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二)落实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定期组织演练。

  (三)组织工作人员接受治安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建立旅客验证登记制度,按照规定设专人查验旅客身份证件,并录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五)建立值班巡视制度,客房区全天有人值班巡查,服务台、监控室设专人全天值守。

  (六)建立会客登记制度。

  (七)对违反旅馆治安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制止。

  (八)保证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在旅馆营业期间正常运行,不得中断;图像信息资料的保存期不得少于30日。

  (九)对旅客遗留的财物妥善保管;无法归还原主的,送交公安机关。

  (十)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配合公安机关执行公务。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旅馆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强迫他人接受住宿服务;不得为违法犯罪提供条件,为违法犯罪行为人通风报信,包庇、纵容或者隐瞒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五条 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报告公安机关:

  (一)住宿旅客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

  (二)犯罪嫌疑人员、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的。

  (三)淫秽物品、毒品等违禁物品的。

  (四)旅客使用已经过期的身份证件或者有伪造、涂改身份证件等情形的。

  第十六条 旅客住宿时应当按照规定持合法有效证件办理住宿登记手续,遵守旅馆的治安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旅馆建立并落实治安管理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

  (二)对旅馆进行治安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三)建立旅馆治安管理档案。

  (四)建立旅馆业治安不良信息记录制度。

  (五)查处刑事、治安案件,对突发治安灾害事故和事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六)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七)依法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许可从事旅馆经营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取缔,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责令停止相关经营活动。

  (二)向与无证经营行为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了解情况。

  (三)进入无证经营的旅馆进行检查。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证经营行为有关的资料。

  (五)查封、扣押与从事无证经营活动相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旅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特种行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特种行业许可证》的。

  (三)不依照本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旅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轻重对旅馆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不落实治安管理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发现不安全隐患不及时进行整改的。

  (二)不落实突发事件应急方案,不定期组织演练的。

  (三)不组织工作人员接受治安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

  (四)不建立值班巡视制度,客房区无人值班巡查,服务台、监控室不设专人全天值守的。

  (五)不建立会客登记制度的。

  (六)不能保证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在旅馆营业期间正常运行,或者图像信息资料的保存期少于30日的。

  (七)对违反旅馆治安管理制度的行为不及时制止的。

  第二十二条 旅馆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照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旅馆工作人员发现犯罪嫌疑人员、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后,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7年2月1日起实施。1990年9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10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发布,根据1997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修改的《北京市实施〈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细则》同时废止。



对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内容的勘误和补充

宋飞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李秀清所著《日耳曼法研究》,是继民国时期北平大学民法教师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新中国外国法制史前辈由嵘《日耳曼法简介》之后国内的唯一一本论述日耳曼法的法学专著,该书于2005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填补了我国法学界研究的一大空白。欣赏之余,也要谈谈对该书内容的一些勘误和补充,以供更多的人参考:

一、对中世纪早期一些日耳曼的伟大法学家缺少必要的介绍

  该书第15—25页介绍了西哥特法典,却忽略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圣伊西多尔(Isidorus Hispalensis,通常作Isidore of Seville,约560/570-636)。
  此人是一位隐身寺院的法学家,准确地说是中世纪早期颇负盛名的西班牙基督教神学家和自然法学家,是位于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西哥特王国的伟大人物,出生于西班牙长第根纳的贵族家庭。幼年亡父,由其兄、姐培养成人。以后在塞维利亚的修道院接受教育。并成为一名修道士。公元600年前后,接替其兄林德(Leand er),成为塞维利亚地区的主教,任职长达36年,成为西班牙当时最有影响的主教。任职期间,他创办了一所有一定规模的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的学校,劝化西哥特人皈依正统基督教。公元633年,他以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托力多第4次宗教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决定,其中包括统一各地区的教仪、每个教区都必须设立一所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等。
  伊西多尔在历史上的影响不仅在于他为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也在于他为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欧文化和教育事业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所造成的文化衰落中复兴、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的贡献还在于,他对中世纪学校的课程建设,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由于对复兴西班牙教育、特别是宗教教育的重要贡献,伊西多尔就被誉为西班牙教育的重建者。他去世后,第8次托力多会议决定尊他为“优秀的圣师、公教会的新光荣”。172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三世追赠他为“圣徒”。 圣伊西多尔现被供奉为西班牙马德里市的守护神。罗马教皇正考虑让他担任互联网用户和计算机程序员的保护神。
  他生前著述甚丰,但绝大部分为神学著作,与教育问题直接相关的主要是《词源》这部巨著。他的不朽贡献《词源》20卷(中译本现藏台北图书馆),是从以往的拉丁语名著中摘录而成的百科全书,该书取材广泛、旁征博引、探本求源(这也是作者所取书名的原意)、图文并茂,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许多世纪,是世界上第一本百科全书。
  《词源》(Etymologies),又译作《词源学》、《语源》等。作者生前未完成该书。在他去世后,由西班牙萨拉哥撒主教柏兰利奥格根据其手稿整理刻行。全书共20卷,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4卷,主要论述七门“自由学科”,其中第1、2卷论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第3卷论述后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第4卷论述医学。第二部分包括第5—8卷,其中第5卷为“通史简编”,第6卷为教会礼仪,第7卷论神学,第8卷介绍各地教会及各种异端派别。第三部分包括第9—12卷,其中第9卷论人类和对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居民进行分类,第10卷论文学,第11卷论人与人性,第12卷论幼物。第四部分包括13—16卷,其中第13卷论天文,第14、15卷论地理,第16卷论矿产。第五部分包括第17—20卷,其中第17卷论文化,第18卷论战争,第19卷论建筑及服饰,第20卷论菜肴及家庭用品。
  在《词源》这部巨著中,伊西多尔根据基督教教义和当时培养神职人员的要求,将所搜集到的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和基督教教父的著作,加以汇集、整理,并予以阐释。伊西多尔全盘接受了奥古斯丁的思想,对诸如原罪、救赎、地狱、预定论等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做了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与教育问题直接相关的一些见解。
  伊西多尔认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目的就在于获得上帝的拯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必须不断地修练自己的德行,克服贪婪、奸淫、悭吝、嫉妒、忧虑、忿怒、虚荣、骄傲等恶行,以获得信、望、爱的“神德”。只有获得这三种神德,人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灵魂与上帝结合。
  修练德行的途径有很多种,如忏悔、祈祷、冥想、劳作等。其中较为重要的途径是努力获得智慧。所谓智慧,就是瞻仰永恒的真理,即上帝。而耍获得智慧,又必须致力于学习各种知识。
  知识虽然不同于智慧,它的对象只是暂时的世界,但它对于获得智慧,并最终获得信仰,是必要的。伊西多有一句名言:“明日就死又何妨,只要学习,就象永远不死一样。”
  既然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智慧、认识上帝,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以此为原则。伊西多尔坚决反对不加选择地学习一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认为许多世俗知识是与基督教教义相违背的,应当坚决取缔。他尤其反对学习诗歌,认为诗歌将会败坏教会的风气,损害神职人员的道德。他所主张学习的,首先是《圣经》,认为学习《圣经》有助于对上帝的认识和信仰。其次,他主张学习基督教教父的著作,特别是奥古斯丁的著作。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中,他强调学习七门“自由学科”(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认为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圣经》和教父著作。另一方面,为了抵制古希腊、罗马异教作家对基督教的不利影响,有必要了解这些作家的著作,如哲学、历史学、物理学等。
  《词源》一书问世后,在长达几百年的时期中,一直是西欧各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七艺”课程的最有权威性的教科书之一,成为中世纪早期西欧人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途径。在7世纪,由于民族的大迁徙,对于原有的罗马文化、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的大破坏,西欧正处于文化荒芜的“黑暗时代”。在当时,除英伦三岛外,欧洲大陆对希腊、罗马文化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词源》对于西欧人扩大眼界,丰富知识,摆脱愚昧无知,的确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进一步地,由于它汇集了一部分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存、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对于公元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的文化和学术“复兴”,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词源》汇集了当时所有各方面的知识,并加以较为系统的安排,因此,它不仅是公元7世纪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拓展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对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与此相联系,它努力使学校教学内容、教材系统化,这也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进步。再一方面,它第一次把“七艺”的前三科定名为“三学”(Trivium),把后四科定名为“四学”(Quadrivium),从而使作为中世纪学校主要课程的“七艺”定型化。
  当然,不应当把《词源》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人为地拔高。由于历史的原因,书中所辑录的一些古代作品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错误,有些甚至是以讹传讹。更为严重的是,本书从宗教偏见出发,对古代作品作了许多人为的剪裁,从而阉割了古典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本精神,这对文化的保存、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在法学上,伊西多尔的《词源》为我们记载了他的一些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法学史上,他首次提出了“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的分类。他主张:“法律是否有效,取决于它的正义性.但在人类事务中,当一伴事情能够正确地符合理性的法则时,它才可以就是合乎正义的。”他还引用先知何西阿(Hosea)说明如下理论:“上帝基于仁慈给人善的统治者,基于愤怒给人恶的统治者,以此作为对人的罪的惩罚;在这两种情形下,人们都应当服从国王,因为他是上帝任命的。”并告诫统治者: “只有他自己表现出对法律的尊重,他才能让法律约束所有的人。”强调,上帝任命暴君或仁君的决定是根据一个国家人民的情况而作出的。“如果他们是善良的人民,上帝就给与他们一个仁德的统治者;如果他们是邪恶的人民,上帝就将让一个苛暴的统治者来对其统治”。 指出,被统治者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应被作为政府行事的首要标准。他为作为规范的正当法律开了一个详尽的处方:“如果一个法律意欲被遵守,公正,符合自然以及祖先的惯例,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那么,它就必须是有用的、清晰的(没有包含会人们产生误解的内容),应是为了全体公民而非任何个人的利益而起草的。”这一论述,经常被后世的作者提及,其最为特殊之处在于认为法律应服务于共同利益;圣伊西多对国王的界定也是如此,认为统治者权利的正当性在于:“国王因其统治取得国王的权利(reges a regendo vocati)……不正当行事者不能进行统治(qui non corrigit)。因而,王的权利因其正当作为而葆有,若错误行事则失去。古人有谚曰:若你是对的,你将成为王,反之不然。”英国人阿尔琴(Alcuin,约735~804)是查理曼大帝的老师,对伊西多尔的上述观点大加赞赏。在查理曼大帝的加冕仪式上,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说,作为皇帝,他应受先前的罗马皇帝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因而,在这一严格意义上,查理曼不是不受法律约束的(legibus solutus)。约于850年生活于列日的主教辖区(Sedulius Scotus)的爱尔兰人塞德柳斯在他的《论基督的统治者》一书中也持该说,他如是告诫:“虔诚的统治者尽力要遵从一切事物的最高主人的意旨和神圣命令。借助于主的神圣意旨和法令,他从未怀疑自己已然上升到那一权威的顶点……明智的统治者承认他身受神的召唤……因为,若他不是上帝的仆人,他怎能够做基督教徒的统治者?塞德柳斯还以更为一般性的言辞规定了基督教的统治者,即意欲臣民很好地遵守其命令,并决心矫正其他人过错的统治者自己不能够犯下他严格禁止其他人所犯的罪行。”
  除了理论以外,伊西多尔还参与法律实务,他为西哥特王国进行了大量的立法;体现在《厄维哥法典》(the code of Ervig,681)中的国王几乎完全脱离了其历史上的平民主义起源(即,国王是受宪法限制的这一日耳曼的原初观念),法律中蕴涵的理论坦白地认为王权来自神授。但是,这一点并不是统治者专断权力的正当理由;恰恰相反,上帝命令国王统治人民是为了疗救人类罪恶的堕落,统治的目的在于改善因人们拒绝神圣的法而处的悲惨的境遇。换言之,正如瑞卡德(Reccard, 586-601年在位)国王所说的那样,万能的上帝授予他王权是为了照看人民的利益(“pro utilitatibus populorum”),或者,像厄维哥皇帝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拯救他的国家和臣民(“ad salvationem terrae et sublevationem plebium”)。公共福利(包括灵魂的救赎)是政府和国王存在的首要目的,这一论调频繁出现在西哥特的法律中。

二、对信托制度的起源和产生未作文字交待

  该书第277页介绍了赠与教会财产问题,却忽略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法律渊源——信托制度的起源和产生。信托立法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中的遗产信托制度。但现代信托法则起源于英国衡平法上的“用益权”(use)制度。正如李秀清在该页中所介绍的:“因基督教因素的渗入,广泛宣扬‘施舍将有好报’的观念”,日耳曼的“国王或其他信教者常赠与教会组织以财产”。 11世纪的英国(英国人和德国人统属日耳曼民族),当时法律也是深受这种思想影响,规定对教会不征税,这就使得宗教信徒更是经常把土地等财产捐赠给教会。这样便使得土地大量成为教会财产而影响封建领主的利益。到了12世纪末叶,英王亨利三世就颁布“没收法”,规定谁将土地捐赠给教会,就予以没收。为规避土地没收法和逃避封建税费,土地捐赠人就把土地委托给别人使用,土地的收益则归教会。这样,土地捐赠者就成为委托人,受托管理和使用土地的人就成为受托人,教会则成为受益人。这种做法就称为“尤斯制”。这种做法不为普通法院所承认,但却受到衡平法院的保护。英国衡平法院在解释1535年议会颁布实施的《用益权法》时保留了受让人对不动产负有作为义务的用益权(即主动用益权),将其改称为“信托”。信托制度到19世纪成为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20世纪初也为一些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日耳曼法系)国家所引进。

三、对陪审制度的起源和产生的理解值得商榷

  该书第436页在对关于使用以提起控告为目的的陪审团所作的注释,李秀清的观点似乎与我之前听说的一种说法不同。根据2001年下半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学习时,擅长法制史的郭义贵老师,在给沙丽金、林萍编写的《法律英语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第1版)中的第15课“The Jury(陪审制度)”最后一个自然段(见该书第216页)所作译文:
“陪审团的起源:
陪审制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千年前由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建立的法兰克帝国。这些君主,为了成功尝试统一帝国,发展了一种诉讼程序,叫做’纠问’或’有陪审团参与的审讯’,以决定王权的性质和范围。他们召集乡村人,要求他们讲述对国王权力的理解。这些权力已经查明,即被中央政权所采纳。这里既没有指控、裁决,也没有审判。在这些过程中,国家从公民那里获得有关权力的信息”。(该译文加入了我个人的理解)
  这一段文字很有一点社会契约论的味道,和李秀清所注的由法官召集众人发式并检举违法行为的说法出入很大。

四、对《采地论》及其作者没有提及

  该书第494页在论述伦巴德法时,缺少对意大利中世纪中后期法学家、米兰元老院议员哲拉尔都斯.奈遮(Gerardus Niger)和奥柏秃斯.德.欧尔托(Aubertus de Orto)合著《采地论》(Le Liber Feudorum或Des Fiefs,也译作“封地论”)。根据我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第326、405、421、431等页的解读,我发现《采地论》成书于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绰号巴巴罗萨[Barbarossa],意即红胡子)时代(约1122年—1190年6月10日),两位作者是在意大利根据伦巴德人的习惯法写就的封建法律史专著,法国人文主义法学派主要代表和核心人物古耶斯(Jacques Cujas,通说译为“居雅士”,1522—1590)对该书作了大量论述和注释。

五、对《波瓦西习惯集》的作者介绍不够详细

  该书第497页在论述《波瓦西习惯集》(又译为《博韦人的习惯法》、《波瓦西斯的古代风俗》)时,对其作者——博马努瓦(Beaumanoir,也译为“波马诺亚”)的菲利普.德.瑞米(Philippe de Remy,1246/1247—1296)描述甚少。笔者则发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菲利普是青睐备至,在其书下册第234—283页多处印证了菲利普的上述作品。通过整理和对照王笑红译的爱尔兰法制史专家J.M.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23-124页,我发现 菲利普生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也称“圣路易”,1214—1270)时代之后,是一个人法统一论者,他要求贵族必须守法并要监督其臣民守法,因为国王自己也是如此,但他的重心不是国王应受法律约束,而是极力维护和扩大王权。




以上是我初步看出的一些问题,不当之处,还请更多的笔者指正!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